新闻中心
 

社会实践团赴佛坪走访调研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马香丽 柴璐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次数:

     

为发挥好高等教育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智慧和力量,深化农林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积极探索“三农”情怀涵育路径。自2020年6月起,借力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平台精心酝酿、策划组织系列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7月13日,社会实践团队赴佛坪开展为期4天的脱贫攻坚调研,通过座谈交流、调研寻访、入户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到乡到村、爬坡下田,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的“三农”情怀内核。

“小人物”闪光“大时代”

天麻是佛坪‘一旅二养三药’产业发展思路中的‘三药’之一,镇巴的扶贫产业与此类似,但是天麻有连作障碍,贵县在解决土地轮作休耕问题上有何经验?”社会实践团成员赵健博士结合镇巴科技镇长工作实践同与会扶贫干部深入探讨。

7月14日,社会实践团经佛坪县委组织部干部联络,深入佛坪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农业农村局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发展情况,详实了解佛坪县脱贫攻坚特色经验举措,及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政策、主体带贫利益连结机制、财政支农政策、农业保险和旅游扶贫等长效机制。

赵健感慨道,除了认识佛坪县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和资源禀赋外,更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秉以勤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忱和魄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农林学子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并扎根基层,为未来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2016年,赵健入选我校18届研究生支教团。2019年,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他主动请缨成为我校研究生助力团成员担任科技镇长,立足镇巴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其科技引领和智力带动作用。他是广大农林学子们的缩影,是在“大时代”生活的“小人物”,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和使命。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习主席不是说嘛,‘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入户调研西岔河镇的贫困户时,银厂沟村马支书说道。这位看起来衣着普通、相貌平凡的农民却像一株苍劲有力的松柏站在山坡上,讲述他从村上贫困户关心的小事抓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为社会实践团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7月15日,社会实践团先后赴西岔河镇银厂沟村、袁家庄街道办肖家庄村种植基地调研七彩百合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走访贫困户。“听了马支书聚焦群众身边的小事,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对我启发很大”,社会实践团成员金秀南谈道,“收入脱贫是短期的,扶贫必扶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在能力,实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知识改变命运’这几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却蕴含实实在在的真理。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要克服困难、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奋发向上、争做有用之才。”

近年来,机电学院探索以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为有效载体,从社会实践这一“小切口”入手解决学风建设、专业思想教育的“大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小窗口”展现“大舞台”

农产品加工程度及商品率低是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地理条件限制、人才资源匮乏和产业发展瓶颈使脱贫攻坚遇到最难啃的硬骨头。7月16日,社会实践团调研了大熊猫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到长角坝镇沙窝村红色教育基地、山茱萸规范种植产业园等参观考察,并就调研情况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座谈交流。

“不止是佛坪县,全国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通过冲洗、分级、分拣、打扮、装箱,就能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倍增”,座谈会上大家就破解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难题进行深入思考。“产业托管”是人才资源匮乏下探出的产业脱贫新路子,但同时长角坝镇教场坝村的党员代表坦言,要从“控”和“稳”两个方面助力脱贫攻坚的根本还是在人才,迫切期望乡土人才和科技知识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社会实践团成员薛晶峰表示,脱贫攻坚是一项民心德政工程,通过佛坪脱贫攻坚调研这个“小窗口”,看到了新时代下农村这一充满希望、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作为农林人才,就是要回归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初心和使命,扎根西部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为科技兴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