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机电学院赴陕西镇巴县黎坝镇农机调研服务队到达镇巴县黎坝镇展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机化的推进至关重要。由于关中平原地区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80%以上,团队前往机械化程度不到20%的秦巴山区陕西省镇巴县黎坝镇,团队在8月2日-16日针对其在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最后一阶段的攻坚情况进行调研。
镇巴县属秦巴山区,为了解不同地形区域农机化的发展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计划在黎坝镇进行15天的实地考察,从农机普及率、农机补贴、农机种类、农机技术、当地主要农作物、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前三天的调研中,团队计划首先参加当地农机局主办的座谈会并收集相关农业数据,对当地农业状况有总的了解,然后进行实地考察。在后面12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计划实地调研油菜工厂,水稻加工厂,农机具个体承包户;访谈了农业大户,深入黎坝镇王家坪村、杨坪村、柳营村、关门村等,观察农机发展水平并宣传“平安农机”知识。
上午到达实践地后,实践队伍利用半天时间开展了前期调研,寻访了20多户人家,除了有两户在事业单位工作,剩下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有一户甚至外出8年未回家。在农业方面,当的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油菜,土豆。耕地大部分还是牛耕,只有小部分使用农机耕地,牛耕成本为每亩地200元,一亩地耕完需要一个上午,机耕的成本为每亩地150元,一亩地耕完只需十几分钟;播种任然是人工播种,比如水稻插秧,不仅费时而且费力,我们询问得知一亩地插秧4,5个人一天也未必插的完,而在收获时除了水稻可以使用机械,其他全考人工,而如果雇佣人力每人每天需要200元,3,4个人一天可以收割一亩地,人工成本高,由此可见,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的确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当地道路不通,地形复杂且高低不平,农机普及情况不太友好,水平过低。
而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外出务工,原因主要在于当地没有多余的工作岗位按排剩余劳动力,加上农耕的不便,导致留守多为老人和孩子,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对于脱贫攻坚有重要意义。